当前位置:首页 >内地娱乐 >

云塘述怀反映了宋人好读书的文化风尚「宋代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

2023-10-03 08:34:12

书斋,或称书房,是文人藏书、读书、创作、研究学问、讲学授徒乃至宴会宾客的场所。有学者讲:“所谓书房,藏书之所自然不在其内。书房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人而设,而不是为书而设,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其中静心读书的所在,便是书房。

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或者说重在营造一种境界。这样一个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读书实在只是涤除尘虑的一种生存方式。”书斋不仅仅是藏书读书之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文人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之地。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为书斋作记,并借以表抒其以斋自警、修身养性,劝学劝进、释经释典等情趣和意旨。从建筑意义上讲,历经岁月剥蚀,书斋难免凋敝衰败,或全然不见踪迹。

但从文学、文化意义上看,斋记中所展现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思考、所记录的人事、情感等却可以穿越千年,成为了解斋主或斋记作者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和意绪言表的重要窗口和媒介。

一、宋代书斋记创作情况

斋记,是一种以记录书斋形态、记载书斋主人事迹、记叙建斋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杂记文体。宋代文人雅士多为书斋作记,借以表抒其以斋自警、修身养性,劝学劝进、释经释典等情趣和意旨。

从文学、文化意义上看,斋记中所展现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思考、所记录的人事和情感是了解斋主或斋记作者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和意绪言表的重要窗口和媒介。

宋代书斋记篇目众多,名家辈出。笔者据《全宋文》统计,宋人共有书斋记276篇。北宋时期有王禹偁《无愠斋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张九成《静胜斋记》《竹轩记》,欧阳修《非非堂记》《东斋记》等等。南宋时期有朱熹《芸斋记》《牧斋记》《至乐斋记》《恕斋记》,杨简《莫能名斋记》《磬斋记》等等。

二、命名的文学特征

宋人把书斋“命名”看作是人生愿望和道德理想的一种表达,通常斟字酌音、援古证今,于寥寥数言中显示斋主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宋人多基于儒道思想体系和经典文化元素来命名其斋,不仅清润雅致、落落大方,亦且浸润和贯通着浓浓的文化情愫。书斋命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精审而耐人寻味的题名及其所构成的境域,成为了斋主安放心灵和精神之所在。

表达忠贞不二的家国情怀是主要内容之一。南北宋之交,国势颓靡、江河日下。爱国之士在书斋题名上抒发其忠贞不二的家国情怀,赞美贤臣良将忠烈的行为操守,叹惋忠贞之臣空有热血却壮志难酬。

陈长方为友人黄端冕作《如是斋记》。如是,如此、这样之意,强调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现实状况时,应当积极调节自我心态。黄端冕以“如是”命名自己的书斋,表明他无论身处何时、何种境况都要以淡然如是的态度面对。

调节心态以适应时间、情形的转移变化。宣和之末、靖康之变前夕一朝外患发生,在朝大臣难以应对,毫无还手之力。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黄端冕无畏无惧、鞠躬尽瘁,满含热情处理政事。

经历了靖康之变,黄端冕昔日壮志凌云之气已不见踪迹,代之而来的是以淡然自若的态度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黄端冕面对国家破灭的情况,调节自己心态适应环境,以图来日报效国家。

以“如是”名斋在于展现黄端冕处变不惊、历经祸患不改其心的态度,赞扬其处于逆境尚思报国的爱国之情。书斋是文人治学读书、养性修身的一方清净之地。

书斋亦隔绝了外界的纷纭嘈杂,斋主于此处一般极少谈及权谋倾轧、战乱灾祸。但是,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仁人志士走出书斋封闭的角落,并且广泛地关注社会现状、百姓疾苦。

三、意义和价值

书斋记中所记载的文人生平故实、交往事迹,所收录的诗文、语录等,以及所传达的学术品格与追求等,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学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这些材料为研究文人和文学集团的相关活动提供了基础依据,对于开掘宋代文学史料多有助益。宋人书斋记真实再现了文人交游、交往的文学事迹,为研究文人活动提供了基础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把“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按由低到高的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依照马斯洛的理论,“社会交往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

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赞许,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文人之间相互为书斋题名、题楹、作记,这是文人交往、交游的重要方式。

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交往,也是生活“需要”。书斋记往往记叙了文士之间交往过程,记录了斋主生平事迹、文学集团及其相关文学活动等,真实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

书斋记中所收录的诗文、观点以及言语等,是十分宝贵的文学史料。书斋记大量载录诗歌、书札、文人往来言行等,是十分宝贵的文学史料,对于开掘宋代文学史料多有助益。

先言诗宋人书斋记完整载录和援引文人诗歌5首,不乏如洪迈、蒋之奇等著名文人的作品。其中,见于文人本集或《全宋诗》者3首。同时,不见于本集、选集或总集者2首,是为佚作。

斋记并附有本事原委,于保存宋代文学文献有积极意义。文人雅集、书斋清话时的诗酒唱和,在体现宋人美学风尚的同时,也客观记录了诗歌发生的真实场域,再现了文士的才谞和情怀,富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书斋记中往往载录人物生平、宦游经历及思想倾向等,作者目击亲历,随笔所记,又去世不远,因此可信度较高,可以补史之阙。有些记载撷取一时、一地、一事,记录了事件本末或细节,可以与传世文献互为发明,进而还原真实的历史场域、人物面貌,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

书斋引经据典、博采众长的命名方式,书斋记以文明道、以文叙学、阐释儒家经典的内容,表现了有宋一代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显示宋人重故实、重考据、重思辨的学术品格,真实传达了宋人的学术观念和学术品格。

宋代文士以书斋记文传达学术思想,记中包含有对儒家学说的释解、历代儒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和评判,以及诗文评点等。宋代文士不论在朝为官亦或是幽居山林。

思想上都或多或少都受到儒家思想及价值判断的影响。宋代文士以传道、叙学为己任,记文之中包含浓浓的学术思考,传达了对儒家学说的深刻思考。

四、总结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曾在《小窗幽记》中有“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对于文人来说,读书治学、修身养性需要心澄意静,不为世俗尘嚣所扰动。

在书斋中,一人一书连通古今、互通思想,人与人谈古论今、解经释文,不受外界纷纭干扰,失意的苦闷、得志的狂欢暂且抛诸脑后,唯余一颗宁静淡然的心,关照自己真实的内心。因此,书斋是文人读书、冥想、深思、修养身心的绝佳空间,也是抚慰文人心灵、净化文人灵魂的驿站。

清人方苞曾说:“散体文惟记难撰结,徒具工筑兴作之程期,殿观楼台之位置,雷同铺序,使览者厌倦,甚无谓也。”若单纯记录营建时间过程、营建人等客观信息,记体文易沦为陈词滥调。

以客观的书斋为描绘对象,也往往会忽视人作为主体的统领作用。在记事之余,加以生动描绘、说理议论,方不失趣味情韵,展现作记人独特的精神体验。

宋人书斋记在描绘书斋外景、刻画书斋外貌的同时,又赋予书斋以人的品格、人的精神,使其成为斋主人物品行性格的外化,成为思想和精神的表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