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玉器海青啄天鹅
纳喇又作那拉,汉译也为“纳兰”,作为女真姓氏,纳喇早在金代便已出现。而且还属于女真社会中的“白号姓氏”,也就是贵族姓氏。该姓氏族于纳喇河滨自成部落,按照女真以地为氏的习俗,故称纳喇氏,其分布于南起长白山,东至滨海一带。相传纳喇氏女真源出自金代完颜女真,其祖上即是大名鼎鼎、威名赫赫的金兀术完颜宗弼。金朝灭亡后,完颜宗弼的一支后人躲过了蒙古人追杀,于关外演化成了女真纳喇氏族。又因完颜的汉译为王,很多纳喇氏后人由此多改从汉姓王。如:哈达部首领王忠(女真名为旺济外兰)、王台(女真名为万)。明末,哈达部王台后人革把库投靠了明朝,官拜副总兵,他也改了汉姓叫王世忠。
泱泱大明
再说元末,东北地区的纳喇氏女真在首领纳齐卜禄的领导下,公然起兵反元。并一度建立起扈伦国(扈伦即为忽剌温的音译),这便是后来扈伦四部的前身。当明朝势力扩展至奴儿干地区后,纳喇氏女真顺应天命归附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在忽剌温地区设置塔山卫统辖该地区的纳喇氏女真,并以纳喇部首领塔刺赤为塔山卫指挥同知。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因塔山卫所属部众滋生繁多,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上奏朝廷,请求增设新卫。朝廷同意后便在塔山卫之外,增置塔山左卫设于呼兰河以东至依兰县以西一带,塔山卫也由此一析为二。正德、嘉靖年间,塔山左卫在首领速黑忒的率领下迁至塔山卫以南,即现今吉林省扶余、农安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活动。史载,当时速黑忒乃海西女真中的大酋,是个绝对的狠角色,以致文献称其“诸部畏之”。然而速黑忒再猛也难逃阴沟里翻船,后来他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速黑忒死后他的子孙四处逃散,加速了部族迁徙。速黑忒次子旺济外兰,又名王忠,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外的哈达河(今辽宁西丰县小清河)地区,在此站稳脚跟后逐步发展起来。因驻居哈达河,王忠的族众便自号哈达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亦被叛乱的部人所杀,其子博尔坤为报父仇,至绥哈城迎其堂兄王台来哈达部主事。王台成为哈达部首领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的策略,使得哈达部愈发强盛。但王台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很多部民不堪其苦纷纷叛投叶赫部,哈达部的势力因而衰弱,逐渐失去了昔日霸主地位。
女真社会
塔山卫与塔山左卫本是同脉同根,速黑忒率塔山左卫南迁后,速黑忒兄古对珠延(又译为库堆朱颜)率领塔山卫的一支部民也开始南迁。但为躲避来自西面的蒙古袭扰,迁徙的部众又调头向东辗转至乌拉河岸(松花江上游,今乌拉街处)居住。当时乌拉河一带分布着很多同属纳喇氏女真的小部族。早自纳齐卜禄时起,这些小部族便逐渐分批南迁于此。古对珠延的的孙子布颜率领本部族众修筑城堡,组建军队。待势力日渐强盛后,布颜遂“尽收乌拉诸部”,统一了乌拉河一带的女真各部。布颜死后,其子满太继为贝勒(贝勒为女真语,意为部落族长)。满太在乌拉河东岸建造了乌拉都城,都城周长十五里,四面有城门,里面建有内城,周长两里,城东西两面都安设有城门。当然了若与汉人的高城深池相比,乌拉都城的规模不免有些寒酸。但在偏僻的奴儿干地区及落后的女真诸部中,乌拉都城那可绝对算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啦。这部不断壮大的纳喇女真新分支,因滨居乌拉河便自号为乌拉部。
明朝社会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二月,明成祖诏令在奴儿干地区设置塔鲁木、苏温河、阿速江、速平江等四卫。这其中地处呼兰河流域的塔鲁木卫,其所辖部众同样源于纳喇氏女真。后来居于呼兰河以北的一支土默特氏蒙古南迁至塔鲁木卫。但因土默特氏蒙古的民众太少,数量远不及女真部众,不占优势的蒙古人被逐渐同化,融入到塔鲁木卫的纳喇氏女真中。这支入赘的土默特氏蒙古地位很是低下!其第一代首领星根达尔汉,第二代首领石儿刻命刚兔为父子关系,在塔鲁木卫二人只能做个小首领。且与塔鲁木卫的官长打叶至纳儿乞卜等人既无血缘关系,更无承继关系。但不知生何变故,可能是武装政变,亦或是政治联姻的影响。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土默特蒙古首领,居然取代了原来纳喇氏的正统世袭官员。成化年间,塔鲁木卫土默特氏蒙古的第三代首领的儿哈你,正式以塔鲁木卫指挥佥事的身份开始向明朝朝贡。
满蒙服饰
自此以后,塔鲁木卫的统治权便落在了的儿哈你及其后裔手中。不过成功鸠占鹊巢的的儿哈你没能落个好下场。因不知死活地入寇辽东,还被明军逮个正着。正德年间,犯臣的儿哈你在辽东开原被枭首正法。的儿哈你伏法后,明朝并没有因的儿哈你的叛逆而去追究他的家属。反倒是的儿哈你之子祝孔革“悔罪归附”,且还“听抚入贡,辄求升袭并给印与敕”。明朝念祝孔革还算恭顺,册立其为新一任塔鲁木卫指挥佥事。十六世纪初,土默特氏蒙古的第四代首领祝孔革率领塔鲁木卫向南迁徙,随之迁至叶赫河(今上游称冠河,下游称清河)岸边。其部族也因此得名,称作叶赫部。又因叶赫部靠近明朝设立的马市镇北关(俗称北关),故而明人也称叶赫部为北关。叶赫部的全称是叶赫那拉部,有意思的是,蒙古语中叶赫是庞大的意思,那拉是太阳的意思。而叶赫那拉两词相组合,其寓意便演变成了“河边的太阳”。
万历三十八年明朝版图
在叶赫部的发展中祝孔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并没有吸取父亲的儿哈你的惨痛教训和前车之鉴。贼性不改的祝孔革再度袭扰明边,后被受明朝指使的哈达部首领王忠袭杀,落得个与其生父一样的下场。祝孔革之子太杵依然不知悔改重蹈其父祖覆辙,被哈达部首领王台擒获献俘于明朝,亦遭朝廷正法。叶赫部为自己不理智的叛逆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仅接连三代首领皆身首异处。叶赫部也长期受到压制,蹉跎徘徊难有发展。笔者每读于此都会不禁感慨,想起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句名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直到清佳砮、杨吉砮兄弟执掌部权时,叶赫部的窘困局面才得以扭转且迅速壮大起来。
女真(满族)服饰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三月,明朝在忽儿海(今牡丹江)地区设置忽儿海卫,辖地包括萨哈连乌拉(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区。同年五月,明朝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并以当地的尼玛察部女真首领塔喇失为弗提卫指挥使。不成想塔喇失与侄子诺岳为夺权争位,发生“争印事件”。明朝为平息纷争将原弗提卫一分为二,拆分为忽鲁哈卫、弗提卫。并任命诺岳统领忽鲁哈卫,塔喇失执掌弗提卫。新置的弗提卫位于今牡丹江口以下,治所今黑龙江省富锦西古城。成化年间,弗提卫再现纷争,时任弗提卫首领的星古礼(姓益克得哩)率部分弗提卫部众南下至渣鲁地方(今属呼兰河流域),投奔了塔鲁木卫的纳喇氏女真。星古礼与纳喇氏女真首领噶扬噶、图墨土三人杀牛祭天。不仅两部盟誓友好结为兄弟部落,星古礼所率部众也改姓纳喇氏。自星古礼之后,又经七代传至王机砮(又称旺吉努)为部族首领。嘉靖年间,在首领王机砮的带领下,所部部众又向南迁徙至辉发河(系松花江上游之支流)地区。并筑城于呼(扈)尔奇山(今吉林辉南县辉发山),势力日益壮大起来。而该部女真也以其驻居辉发河,自称辉发部。因辉发部地理位置较为不利,被挤压于哈达、乌拉、叶赫及建州女真之间,多方牵制下限制了辉发部的拓展空间,正因如此海西四部中属辉发部的势力最弱。
女真骑兵
几经不断发展,元末明初时,起于忽剌温的纳喇氏女真最终演变为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四部海西(扈伦)女真。无论哈达那拉、乌拉那拉、叶赫那拉、辉发那拉,族名中共有的那拉二字,揭示着海西四部之间无法割裂的族脉渊源。然而同属一族血脉,但海西四部之间还是存在区分和不同。由纳喇女真直系演变而来的哈达那拉和乌拉那拉被称为“同姓那拉”。而混有蒙古土默特氏血统的叶赫那拉和原姓益克得哩氏的辉发那拉则被称为“异姓那拉”。随着海西四部的不断南迁,驻居地越来越靠近汉人的辽东。海西女真开始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深刻影响,社会经济也有了快速发展。经济模式由起初纯渔猎为生,升级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狩猎业为辅的新模式。海西女真还拥有了专业的铁匠,能将输入的铁器加工制成兵器或生产工具,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经济的大幅提升,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又促使海西女真越发壮大起来,最终海西女真成为了与建州女真不相上下的强大女真族群。
杏园雅集图
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任何部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因各种原因而陆续南迁后,其所迁离的原居住地很快便被其它女真部族迅速占据。至明朝中叶,随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两大女真族群的形成。明朝口中曾经用于泛指的野人女真一词,转而代指建州、海西女真以外的女真族群。包括:建州、海西以北的松花江中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东达鄂霍次克海岸与库页岛在内。该范围内的女真部族依然十分原始落后,在明朝眼里仍就是不折不扣的野人。又因野人女真居近东海之滨,故野人女真也被称作东海女真。
萨满文化
至此历经近两百年的不断繁衍生息、争竞与迁徙,以及残酷战乱、兼并与融合。明代,广泛分布于奴儿干地区的女真诸部,最终演化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族群。
女真文化
西班牙国家德比,世界足坛最伟大的对决之一。北京时间4月11日凌晨,西甲第30轮,皇马主场迎战巴萨。本泽马和克罗斯连进2球,明格萨为巴萨扳回1球,卡塞米罗染红,皇